第四八一一章 龙泉美器-《鉴宝秘术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王乙父亲拿出来的这件香炉,张天元鉴定过后,确认是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香炉。

    目测高6.8厘米,口径8.5厘米。

    平沿,束颈,扁鼓腹,圆底下承三足。

    腹部与足面有三角形凸棱线,通常称其为“出筋”,这是烧造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而在腹足间显示出“出筋”。

    “出筋”是南宋龙泉窑装饰特征之一。

    胎灰白色,全器施梅子青釉,釉层丰厚,釉色如诗中所说:“琢瓷作鼎碧于水”将其形容的浓翠莹润,如青梅色泽,故而得名。

    此炉的形制是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制,其外形简练,线条曲直有致,肩、腹部及器足凸起的三条棱线,逼真地摹仿了青铜器的构造。

    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,形成于北宋早期,衰落于清中期。

    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、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,釉呈浅青或青黄色,釉层薄而透明。

    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,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。

    此时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,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,釉色纯正,釉层加厚,成功地烧成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,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。

    南宋时期龙泉窑在釉料的配方中进行创造性改革,将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,从而打破了传统石灰釉一统天下的局面,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,流动性较小,釉层较厚,1件釉层较厚的瓷器,需要经过三四次的上釉,有的釉厚达到1.5毫米以上。

    在金村、大窑、溪口等窑址发现的生烧坯和素烧坯标本,胎呈红色较硬,厚厚的没有烧成的釉作乳白色的粉末状,明显地分为三层或四层。

    这种厚釉的表面光泽显得更加柔和,特别是梅子青和粉青釉,梅子青釉色莹润青翠,犹如青梅。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